為促使東區商圈轉型以及再發展,本府自108年推動「忠孝東區振興計畫」,其中由都發局辦理「忠孝東區振興計畫-公共空間廊帶及周邊人本環境改善先期規劃」案,透過探討忠孝東區現況使用情形、地區發展特性及周邊交通紋理,據以提出短、中長期之人本環境、景觀及交通規劃策略供本府各單位作為政策推動之參考,相關執行計畫仍應以本府各權責單位實際推動之工作項目為準。
南港車站現況為三鐵共構轉運站,近年因政府重大投資,環境日益成熟,車站進出口流量急速成長,根據106年資料統計,高鐵、臺鐵及捷運之總人流量已達189.6萬人次/月。除上、下班有大量人潮集散外,南港展覽館、北部流行音樂中心之營運均預期均會有短時間大量人口疏散之需求產生。故臺北市政府近年來於推展東區門戶計畫同時,更參酌內科產業發展經驗,將原本1.3公里的空橋往周邊延伸至3.56公里,計畫藉由立體連通系統之設計,串聯南港車站及周邊重要場站以及諸如南軟、南港展覽館、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國家生技園區等公共建設,並搭配人行動線整合規劃,以協助疏散人潮並建構安全友善的通行環境。然而,全長共3.56公里立體連通設施的設置,將使得空橋成為南港城市空間內巨大的量體,形成影響城市風貌的重要元素。考量南港地區未來各基地坵塊建築開發勢必將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本地區立體連通設施更應以城市服務基礎設施為定位,最小化其對於地區風貌帶來的影響。
自民國100年完成南港專案鐵路立體化工程,使原本南港地區因鐵路進入市區而遭到切割的鐵路兩側區域重新縫,105年伴隨高鐵南港站正式啟用,形成台鐵、捷運、高鐵之三鐵共構車站,開啟本市東區門戶的新歷程。108年1月本府公告通過「臺北市南港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 (通盤檢討)案」,同年8月通過「臺北市南港區人行立體連通系統都市設計管制要點」,以南港車站為核心,串聯3處捷運站近3.56公里之立體人行系統。